全球视点!增城 | 朱村街乡村医生吴恒山:24年如一日,弘扬中医文化
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涌现出许多来自平凡岗位的典型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辖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当地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来自朱村街山角村的乡村医生吴恒山就是其中一员。
二十四年如一日
在乡村推行中医
【资料图】
每天早上8点,位于增城朱村街山角村的恒山堂中医馆准时开门迎接前来就诊的患者。在门诊大厅左侧,一位身形清瘦,但精神饱满,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端坐在工作桌前,耐心地问诊。
▲吴恒山在恒山堂中医馆坐诊。信息时报记者 李绍雄 摄
他就是吴恒山,土生土长的朱村街山角村人。他今年45岁,家中历代行医,祖传的吴氏中医骨科疗法在当地享有盛名。15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在村卫生站学习,自幼便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1999年从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山角村,与父亲一起“并肩作战”,正式开启二十四年如一日的乡村医生生涯。
为了更好地传承吴氏中医骨科疗法,在做好一名乡村医生的同时,他创立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中医药学教学为一体的中医馆——恒山堂。每天前来找吴恒山看病的,不乏来自珠三角地区乃至东南亚的患者,他们大都经熟人推荐前来。24年来,经吴恒山治疗后重获健康的患者至少有13万余名。
吴恒山说:“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好中医文化,传播好中医的正信正念,是我从医多年始终坚守,并会一直坚守下去的初心和理念。”
120余年吴氏膏药
入选区级非遗名录
20世纪初期,山角村村民、吴氏祖先吴亚赞,习武出身,因时常上山采草药,认识村旁栖云寺里的一位精通医理的和尚,并拜他为师。经过潜心研学,吴亚赞学有所成,便开始在本乡行医,自创一套吴氏中医骨科疗法,距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当中,一款叫做“黑膏药”的吴氏中药外敷膏药因具有独特疗效,被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
▲吴恒山在抓取中草药。信息时报记者 李绍雄 摄
2022年,吴氏中药外敷膏药列为增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氏中药外敷膏药以中草药为主,疗效显著且没有副作用,患者用上一个疗程很快就能舒缓症状,即使孕妇也能敷用。”吴恒山说,吴氏中药外敷膏药是一种用沉香、肉桂、良姜、丁象、藏红花、益母草等数十味纯中药制成的药敷,对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骨刺、软组织损伤、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均有疗效。
▲吴恒山在诊断患者。信息时报记者 李绍雄 摄
“医生,我的膝关节劳累受损,经常疼痛难忍。”采访期间,一名来自增城区新塘镇的消防员前来求诊。询问得知,原来他是经朋友介绍前来,因训练不当导致关节劳损,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但贴完吴氏中药外敷膏药后,顿时感觉关节疼痛减缓。
谈起吴氏中药外敷膏药入选区级非遗的收获时,吴恒山憨憨地笑说:“成功入选区级非遗,算是实现了我的一个小目标。它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具有广州增城特色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发挥中医药的治病养生作用,并为吴氏中医骨科疗法的理论和技艺提供了良好的存续与发展环境。”
筹建“一馆一基地”
探索乡村中医康养“增城模式“
除了给患者看病治病,吴恒山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具有增城本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治病养生的良效惠及更多人。
▲吴恒山在钻研中药技术。信息时报记者 李绍雄 摄
闲暇之余,吴恒山坚持不懈地做好两件事:一是搜集、记录、整理吴氏中医骨科疗法的历史资料,筹建“吴氏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和“吴氏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全方位向外界展示具有广州增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探索一套从“医”到“养”,医养融合的沉浸式乡村中医药康养“增城模式”;二是加强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华立学院等院校的深入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扩大吴氏中医骨科疗法的传承面,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当谈起下一个目标时,吴恒山再次憨憨地笑了笑说:“刚才讲的,我坚持在做的第一件事,希望能够早日顺利落地。”